功能食品研究团队
一、团队及学科带头人简介
学科带头人简介:张名位,博士,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长江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博/硕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4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6件,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6部(英文3部),发表SCI、EI、ISTP和国家级学报论文140篇。
功能食品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5人;留学回国人员4人。团队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和“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创新创业团队,2017 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序号 |
姓名 |
学历 |
职称 |
研究方向 |
1 |
张瑞芬 |
博士 |
研究员 |
食品营养学 |
2 |
池建伟 |
学士 |
研究员 |
功能食品 |
3 |
黄菲 |
博士 |
研究员 |
食品化学 |
4 |
贾栩超 |
博士 |
副研究员 |
天然产物化学 |
5 |
马勤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食品营养学 |
6 |
赵东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药物化学 |
7 |
董丽红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食品科学 |
8 |
张元 |
硕士 |
研究实习员 |
食品科学 |
9 |
陈燕霞 |
硕士 |
研究实习员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0 |
沈瑶兰 |
本科 |
研究实习员 |
食品安全 |
二、研究方向
1、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健康效应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农产品基质特殊人群专用营养健康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研发
三、代表性研究进展
(1)黑色食品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收集保存了国内外最为丰富的黑色食品作物种质资源,创建了黑米、黑大豆等黑色食品种质资源库及其营养和活性成分数据库。揭示出了种皮中的花色苷类物质是其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并阐明了其抗氧化、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有效保留黑色食品原料中花色苷类成分的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出系列黑色食品新产品,引领我国黑色食品行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营养代餐食品加工技术研发
系统评价了糙米等全谷物资源中活性物质含量、化学组成及存在形式,发现并确证了酚类物质在全谷物糙米改善糖脂代谢中的贡献,提出了除维生素、谷维素等成分外,多酚是全谷物发挥健康功效的重要活性成分;建立促进促进全谷物结合态酚类物质释放,并提高其酚类物质生物可及性的全谷物加工技术;针对全谷物淀粉糊化不完全、冲调分散性差,全谷物浓浆淀粉老化返生等问题,研发了全谷物内外源酶解耦合挤压膨化、全谷物片多轮辊压成型和多糖蛋白复合抗淀粉老化返生技术,研制出糊粉类、片类、乳类和谷物浓浆类全谷物营养代餐食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示范。相关研究获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营养健康导向的亚热带果蔬设计加工关键技术产品创制
创建了荔枝、龙眼和苦瓜等亚热带特色果蔬中多糖、多酚、三萜等主要活性物质的分离表征技术,解析其主要组分的化学结构,构建其主栽品种活性成分谱数据库,筛选出一批高活性专用品种;确证了荔枝、龙眼、苦瓜中多糖、多酚、三萜等活性物质调节肠粘膜免疫稳态、改善睡眠、保护酒精性肝损伤、改善糖代谢等健康效应,并揭示其量效构效关系与分子机制;分别创建了实现荔枝、龙眼、苦瓜中多糖、多酚、三萜等主要活性物质活性和提取效率最大化的高效分离制备技术、兼顾食味品质和功能特性的原料全组分利用加工技术,设计创制出针对肠道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睡眠障碍、长期过量饮酒等人群的保健食品和营养健康食品,在广东生命一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力衡临床营养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研究获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核心发明专利获2018年中国专利银奖。
四、十二五以来承担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介绍
“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7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项。
获科技成果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封面论文2篇,主编和参编专著2部。
五、十二五以来承担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介绍
团队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计划类别 |
起止时间 |
1 |
亚热带特色水果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其分子机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 |
2012-2014 |
2 |
特医食品健康效应与智能化评价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2017-2021 |
3 |
特色粮油果蔬加工过程品质特性形成规律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2021-2026 |
4 |
米糠膳食纤维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消化代谢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9-2022 |
5 |
米糠膳食纤维中结合态酚类物质改善糖代谢作用的协同贡献及其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20-2023 |
6 |
荔枝果肉重要活性物质的化学生物学表征及作用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7 |
7 |
基于NF-κB通路的荔枝果皮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2-2015 |
8 |
龙眼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结构选择性互作及其保护肠粘膜屏障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21-2024 |
9 |
乳酸菌发酵对荔枝果肉多糖结构特征与益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9-2021 |
10 |
全谷物糙米主效酚类成分群基于肠道FXR调节脂质代谢作用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6-2018 |
11 |
龙眼多糖LPIIa基于SCFAs/IL-22通路的肠粘膜屏障保护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21-2023 |
12 |
龙眼多糖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6 |
13 |
龙眼脑苷脂调节脑神经胶质细胞炎症的抗AD作用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5-2017 |
14 |
荔枝果肉酚类成分群基于miRNA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6-2019 |
15 |
调节免疫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基础模型研究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2018-2021 |
16 |
全谷物复合即食餐的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研发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2016-2019 |
17 |
全谷物糙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调节脂质代谢作用机制 |
广东省基金团队项目 |
2016-2021 |
18 |
早餐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示范 |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
2012-2015 |
19 |
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
2013-2017 |
获奖科技成果
序号 |
获奖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度 |
1. |
营养健康导向的亚热带果蔬设计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20 |
2. |
黑色食品作物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利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3. |
营养代餐食品创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4. |
一种利于肠道修复的营养膳及其制备方法 |
中国专利银奖 |
2019 |
5. |
南方传统粮油食品品质改良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研发 |
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
2013 |
6. |
功能食品创新团队 |
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
2017 |
7. |
亚热带特色果蔬主要活性物质的化学生物学表征及其健康食品创制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8 |
8. |
南方谷物方便食品专用配料制备及品质改良关键技术研发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4 |
9. |
黑色食品作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07 |
10. |
华南特色蔬菜的主要生物活性与深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08 |
授权发明专利
序号 |
发明专利名称 |
授权专利号 |
1. |
一种提高全谷物餐粉水溶性指数的预酶解-挤压膨化加工技术 |
ZL201710279110.X |
2. |
一种通过乳酸菌发酵降解的龙眼多糖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711239035.0 |
3. |
一种米糠发酵全粉的制备方法 |
ZL201610036760.7 |
4. |
一种具有改善记忆功能龙眼蛋白多糖的制备方法 |
ZL201510687728.0 |
5. |
一种活性示踪下肠道免疫调节活性荔枝多糖级分制备方法 |
ZL201510403829.0 |
6. |
降低荔枝加工副产物果壳中酚类物质损失的保藏方法 |
ZL201510265071.9 |
7. |
一种提高米糠酚类物质生物活性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
ZL201610508522.1 |
8. |
一种可以提高果肉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荔枝干燥方法 |
ZL201410114215.6 |
9. |
一种释放米糠酚类物质的半固态发酵方法 |
ZL201410609234.6 |
10. |
从龙眼肉中分离木犀草素5-O-β-葡萄糖苷的方法 |
ZL201510333851.2 |
11. |
一种酶法制备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活性的海洋胶原蛋白肽的方法 |
ZL201410274645.4 |
12. |
一种具有降血脂作用的管饲临床营养品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310677432.1 |
13. |
一种龙眼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 |
ZL201210411501.X |
14. |
一种荔枝中难溶结合态多酚的制备方法 |
ZL201310696508.5 |
15. |
一种适合于肾病病人专用的粉丝制备方法 |
ZL201410534990.7 |
16. |
一种酶法结合乳酸发酵制备米糠饮料的方法 |
ZL201310673962.9 |
17. |
一种有良好管道流动性的鼻饲营养膳 |
ZL201210165296.3 |
18. |
一种高糖低粘性的龙眼全粉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210469359.4 |
19. |
一种发酵发芽糙米乳饮料的制备方法 |
ZL201210409328.X |
20. |
一种复合蛋白粉及其制备方法 |
ZL200410077369.9 |
21. |
一种龙眼蛋白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ZL201010603659.8 |
22. |
一种中性龙眼多糖级分的分离方法 |
ZL201010603686.5 |
23. |
一种利用HPLC测定黑大豆种质种皮中花色苷构成谱及含量的方法 |
ZL200910194053.0 |
24. |
一种龙眼水溶性活性物质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 |
ZL200810219854.3 |
25. |
一种荔枝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 |
ZL200810219855.8 |
26. |
一种米糠短肽的制备方法 |
ZL200810219729.2 |
27. |
一种黑维营养蛋卷及其制作方法 |
ZL200810220429.6 |
28. |
一种黑维营养曲奇及其制作方法 |
ZL200810220430.9 |
29. |
一种桑叶营养曲奇及其制作方法 |
ZL200810220431.3 |
30. |
一种用HPLC指纹图谱鉴别黑米或其制品真伪的方法 |
ZL200710032113.X |
31. |
一种黑大豆种皮花色苷的制备方法 |
ZL200510036419.3 |
32. |
一种黑米酒的两段发酵酿造法 |
ZL200510102065.8 |
33. |
一种芹菜抗氧化物质的高效制备方法 |
ZL200410015488.1 |
34. |
一种速溶香蕉果汁粉制备工艺 |
ZL200410015487.7 |
35. |
一种黑米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工业化制备方法 |
ZL200410052313.8 |
六、联系方式
张瑞芬:020-37286736
池建伟:020-87096563
黄菲、董丽红、马勤:020-87237376
贾栩超、赵东:020-89286642